近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求职者因背景调查未核实信息真实性而起诉背景调查公司的案件。法院指出,背景调查公司在出具报告时应对信息来源和内容的真实性进行合理核实。如果未尽到核实义务导致负面评价影响求职者的社会评价,构成对名誉权的侵犯,应承担法律责任。
背景调查不仅影响用人单位决策,还关系到劳动者的就业、职业发展及待遇。若操作不当或越界,可能侵犯劳动者的隐私权和名誉权。这起案件揭示了一些用人单位或第三方调查机构在使用背景调查权时存在的侵权风险,并强调了背景调查的边界控制义务,提醒用人单位注意法律风险。
法律明确规定劳动者有如实说明与劳动合同相关情况的义务,同时也赋予用人单位相应的知情权。《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现实中,许多用人单位在员工入职或晋升过程中会通过自主调查或委托第三方的方式,对劳动者的学历、技能、工作经历等进行调查。背景调查是合法且具有积极意义的。
然而,用人单位的背景调查权并非无限制,其底线在于不侵犯劳动者的隐私权和名誉权。案例中,受A公司委托对王某进行背景调查的B公司在未核实访谈对象信息的情况下,对王某的价值观和生活作风作出负面评价并导致信息扩散,侵犯了王某的名誉权。两审法院均支持了王某的诉求,认定B公司的调查行为违法,判决结果公平合理。
背景调查不应成为侵权工具。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用人单位或第三方调查机构应在劳动管理知情权与劳动者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背景调查过程中应遵守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尽量缩小调查范围,以调查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为主,避免侵犯个人隐私和名誉权。调查主体应确保流程透明,结果全面、客观、准确,尤其在涉及劳动者职业发展权益和个人信息权益时更需谨慎。
立法部门和人社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背景调查规则,明确信息范围和行为方式,制定负面清单,划定底线。同时,人社部门和工会也应加强法治教育和日常监督,引导用人单位规范使用背景调查权。
七星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